司馬遷,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談之子,他繼任父職為太史公,寫出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他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仍發奮繼續完成所著的史籍,被後世尊稱爲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
我們的祖先皆從歷史的道路上顛簸地走過來,經過大大小小不同的戰爭,僥倖讓我們留存在今天這個世界上。
過去皆為歷史,感謝記錄下前朝各代歷史的先賢們,讓我們對過去有一個認識。 史家的記述當然是以事實為根據,不能妄自加減。尤以司馬遷記述歷史人物是瑕瑜必記,優劣並列。
可是人類的思維是多方面的,後代文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所以總會有人提出質疑。
參考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lv33b52.html
質疑一:為何司馬遷不把“項羽”編入「世家」,而編進紀錄帝皇的「本紀」?
項羽憑什麼排在劉邦的《高祖本紀》之前,名列第七?
審視:
《太史公自序》:「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
這是司馬遷說出了他的理由:「王跡所興。」
他不在乎其人的名號如何,只要曾經實際主宰過天下興亡的人,就有資格被寫進「本紀」中去。
項羽之所以沒有稱帝,是因為他本身出身於六國貴族,是分封秩序的堅定維護者。因此,對秦始皇創下的「中央集權郡縣體系」並不尊崇,他不在乎所謂「皇帝」的名號,而不是沒有實力和威望稱帝。
.........................................................................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
『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
看了《史記》上面這段記述,覺得真的感人。據說~西楚霸王項羽雖然武功蓋世,但是思想單純,剛愎自用,一副寧死不屈的性格。早已因為不懂得用人而錯失了韓信,但他原來是一個也很為人設想的武夫。
從上文《項羽本紀》中記載的這一段,就可以看到:項羽在危難之中,並不貪生怕死。 也憐惜他的千里良駒烏騅馬,不忍心再騎牠上戰場赴死,就把牠相送給予烏江亭長 (一个鄉有十個亭長 )。本來亭長已經為他結集船隻,勸他離開另立地盤,說江東還有數十萬人,他日定可助他據地為王。
可是項羽為了有負江東父老所託的八千子弟兵,雖然曾經戰績彪炳,但也損兵折將,無一生還,感到無顏面再見江東父老。項說:「縱使他們不出言怪責我,我的心裡也難安 !」寧可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
跟著他命令僅有的騎兵都下馬,一起步出衝去迎戰,史稱「短兵相接」。這時項羽只是一個人,就殺了數百漢軍,但也身受創傷十多處。這時他看見舊日相識的敵方騎軍呂馬童,就對他說:
「聽聞漢方出賞錢千金來購買我的人頭,並得封邑一萬戶。現在就把我的頭顱送給你吧。」跟著就自刎而死了,果然是一個視死如歸的戰神,真是太悲壯!
項羽曾經創建了「破釜沈舟」的戰術,都是拼之孤注一擲的精神,可就是缺乏了一種柔韌的策略。
..........................................................
項王籍曾經消滅了秦國,分封了十八路諸侯,並自封為西楚霸王。最後落得慷慨赴死,卻從容不逼,惠澤他人,也就難怪太史公司馬遷對他禮待,把他位列在漢皇劉邦之上了。
不過,司馬遷也不認同項羽最後歸究於:「天亡我也,非戰之罪。」的說法。 我看一向戰績輝煌的項羽,最後慘敗,都是歸究於他個人的凝聚力不足。主要都是因為他違背諾言,不讓先入關的劉邦稱帝,失卻了人心。
在五年的楚漢相爭中,本來屢戰屢敗的漢軍,因為有不少楚軍都轉而投入漢營,使得他們的聲勢日漸浩大起來,在人強馬壯之下,反敗為勝了。
漢高祖劉邦登基之後,對於項氏將門都寬大處理,並且給封了官職,有些更被賜以劉姓。可是對於為他打天下的猛將,例如韓信等人,卻是給逐一誅殺 ! 還是輔助劉邦的軍師張良看得透徹,功成之後就身退了,他的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不眷戀名位,才可保得平安。
...................................................................................
宋代李清照之《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節錄《項羽本紀》兩段: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
阿姨,我對楚霸王有深刻印象就是毛主席的一首詩其中兩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回覆刪除偉兄,毛主席這兩句詩,我也聽聞過。這是毛伯伯鼓勵戰士們不可鬆懈,作戰要窮追猛打,不能畏首畏尾,不要以楚霸王卻步為榜樣。
刪除其實項羽並無畏縮,他最終都有選擇奮戰。
項羽在自刎之前,有命令所剩的騎兵全部下馬,放生了馬匹,然後和軍兵步行再衝出去殺敵。當時只是項羽一個人,已經殺了二百幾個敵軍。「短兵相接」這句成語,就是出自這裡。最後項羽才自刎在沙場上吧了。
中國是最早有文獻記載歷史的國家,司馬遷當記一功。
回覆刪除中國有五千年歷史的記載,《史記》之前,還有《左傳》。
刪除司馬遷承接了紀錄歷史的責任,當一名史官,職位比丞相還要高一級。
司馬遷在他寫的另一篇《項羽本紀贊》中,一方面讚賞項羽的本領,一方面彈劾他不該捨棄諾言,遲入關而不讓劉邦稱帝。所以受他分封的諸侯也不會服他,司馬遷指出:項羽的敗亡不是天意,都是自招的。
中國歷史悠長,當中很多英雄人物或名人,就是有這麼長時間,令到他們的事蹟加添很多的神袐感......
回覆刪除不錯,人們都是從史書上得知很多的歷史名人,都會有好奇和求知的心,或寫進詩詞,或寫成評論,或寫成戲劇上演,使得他們的故事流傳更廣。
刪除秋葉有冇諗諗去邊度賞月呢?!!
刪除又用不用買定做節餸,等家人回來吃中秋飯呢?!!
謝謝森源兄的關心,赏月當然是要走到海旁去,看海上的一輪明月灑清輝,月满人間慶團圆了。
刪除一家人圍枱共吃是一個開心的日子,是誰煮的也不要緊啦。
我當年考中國文學,在作文試題中,揀選了司馬遷與史記。司馬遷受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被牽連下獄,受腐刑後,䧟入痛苦與恥辱。我相信為了完成史記,是他繼續生存下去的最大動力。
回覆刪除原來菲力兄也屬意於中國文學,竟然選取了司馬遷與《史記》的試題。相信他的屈辱和成就,是吸引你的原因。
刪除想起在小五時,我們遇著擅長於國學的鄭學超老師,在他離開創校之前,特別為我們教了一年的古文評注和唐詩。
因為司馬遷寫的《史記》是以散文的方式來寫,我特別的喜歡。當時也不知道他因為李陵而下獄,更不知道他因此受了閹割的宮刑 ! 因為當時老師沒有說。後來我看了好幾齣歷史劇,從新去鑽研古文和作者,才知道了。
也相信司馬遷是化悲憤為力量,以燃點生命之火。
小學時讀過的《項羽本紀贊》,它的文篇很短,只是司馬遷寫的一章短評。
回覆刪除近日我上網搜看《史記》的《項羽本紀》,看到這篇章十分之詳盡,大量的記錄了有關項羽各宗的戰事,原來「破釜沈舟」、「短兵相接」這兩句成語,都是來自項羽的。
到最後項羽之死,和劉邦稱帝後首要執行的事項,都一一被記錄下來。
因此我在本篇的博文中,也加進了那點點重要的紀錄。
項羽肯定係最受後世人關注同議論嘅歷史人物!
回覆刪除項羽真是一個與別不同的歷史入物,他不肯渡江自保,最後選擇奮戰赴死,揮劍自刎 ! 真是令人有無限的感慨。
刪除多謝秋葉阿姨的詳細介紹。
回覆刪除想不到妳也會接受我這麼冗長的文篇,幸甚,幸甚 !
刪除原來秋姨小五時已師從國學專家學古文評註和唐詩,難怪國學修為甚深。
回覆刪除牛兄過獎了!個人在小學時,很幸運地遇到很多位好老師,尤以樂觀幽默的鄭學超老師~秉持著關懷與教導,為我們打下了國學的基礎,不負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個人還在學習中。
刪除當我接觸到古文,看到古代名人的泱泱大度,忠肝義膽,真有走進歷史的長河裡,歷歷在目的感覺。鑑古思今,百感交集。
刪除楚漢之爭成敗已入史册,絕大部份的人都替項羽可惜,因為他才是將門之後,他才是頂天立地英雄,可惜他誤在一男一女身上,他的亞父范增多次的規勸,總是不聽,誤了幾番殺掉劉邦機會,沒有猛追窮寇意識,養虎遺患。虞姬的美色,也耽誤了英雄壯志。結果被一個流氓上了歷史舞台,奈何奈何!
回覆刪除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太不長進了,杜牧的詩若果早千年寫出來,項羽或者會振作,烏江邊的亡魂或許會減少一縷,小杜詩云: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KM先生說對,項羽雖然身懷蓋世武功,但是剛愎自用。
刪除范增本來派項莊舞劍,刺殺劉邦免除後患。可是項羽被劉邦下跪,和花言巧語所朦騙,相信了他,輕易就放走了劉邦。登時氣得范增大嘆:「真是個不知世事的小子 !」
至於虞姬是服侍項王的女人,一個男人身邊有一個女人,試問何罪之有呢 ?
項羽之所以不願偷生上進,不想東山再起,其實是源於他太過正直不阿,寧願一死以謝江東父老,不想為個人的名位再拼博吧了。
所以我說:項羽是缺乏了一種柔韌的性格,不懂得耍手段,使詭計。所以杜牧這首《題烏江亭》的詩寫得很對。項羽沒有忍辱負重的精神。
刪除好像吳王夫差和勾踐的歷史故事,越王勾踐被吳王所擄,為他當奴僕,守祖墓,過著下役的苦日子,他處處忍辱,三年後終於獲得釋放回國,暗中以十年時間訓練軍隊,看準時機出撃,最後消滅吳國,獲得大勝。
項羽的失敗因素是複雜的,歸咎於用人不察(棄用范增)和耽於美色(虞姬)是不對的,特別是把虞姬拉下水,更加不應該。是我封建思想作祟,該罵!特此檢討。
刪除司馬遷把項羽寫於十二本紀之一,的確是慧眼和大膽,本紀是史記(包括以後二十三史)都是最前面最重要的綱領性篇幅,記述的人物都是皇帝,史記十二本紀有:五帝本紀、夏、殷、周、秦、秦始皇六個先秦的皇帝和項羽、高祖、呂后、文帝、景帝、武帝六個秦以後皇帝。 一個敗軍之將能擠身其中,顯見太史公多麼看重項羽,也沒有以成敗論英雄,胸襟開闊。
項羽英雄末路,垓下之戰是天意,刧數難途。 他的巨鹿之戰,才是舉世公認的大戰,章邯竟然不堪一擊,數十萬大軍土崩瓦解,秦朝從此走向滅亡。
老實說,若劉項共佔十分,我把七分給項羽。
想到劉邦其人,據史書上記載:他是沛縣的一名“亭長”(即是街坊保長之類),為人隨和通達,貪財好色,常常與街坊們打成一片,所以在反秦的時勢中,被周邊的人群擁立為首領。記憶所及,漢王朝對胡人的政策,先是強烈抵抗,然後施以懷柔政策,以和親來拉近關係,共同休養生息,使民生得享太平,重而聲威遠播。
回覆刪除對於劉邦的功過,就留待史家評論吧。
第一幅插圖(司馬遷),衣紋繪畫、人物造形和畫面透視處理都甚好,但圖中人物左手執筆,而且几上的竹簡文字也是由左至右,顯然太不合理。也許是把原圖反貼了?
回覆刪除謝謝牛兄的提示,真是一言驚醒 ! 牛兄不愧是位很在行的時事漫畫家。
刪除這幅圖是我在網上隨意找來的,只覺得這幅圖畫很動人,就捎來用上了,沒有發覺司馬遷先生變了左撇子 ! 也不知道這圖是否給反貼了 ?
寫毛筆字一向都是由右至左的,只有在練習時不想右手沾了黑墨,才會由左至右的練習。 也因此寫毛筆字時,要學習吊手離紙下筆,都是由右至左的。
細看之下,還有一奇:圖上司馬遷寫的不是紙,而是竹簡。地上放著的,也是一卷卷的竹簡。
刪除請恕我才疏學淺,不知道西漢時期是否用竹簡來寫字的 ?
據知秦朝的時候,還是用刀在竹簡上雕刻文字的,後來秦朝的蒙恬將軍發明了毛筆來寫字。到了漢朝才發明了紙張。
歷書說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司馬遷的時代還未有紙,所以用竹簡是合理的。
刪除不錯,西漢時期還沒有紙張,司馬遷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字是合理的。
刪除兩天前我在網上看到古物古跡介紹,就見到古代的竹簡,上面是寫滿了毛筆字的。
秋葉, 你好❗️
回覆刪除『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 項羽, 大概是我國歷史裡甚具爭議性的人物。
謝謝分享 🙏 ㊗️ 中秋佳節快樂 🏮 🥮 😀
Judith,你好 ! 你說得不錯,西楚霸王項羽, 在我國的歷史裡,是一個甚具爭議性的人物,所以我也要來研究一番。謝謝光臨賞閱。
刪除祝你闔府中秋節快樂 !<>🏮 🥮 🏮<>
(¯`♥´¯)♥*•.•**•.•**•.•**•.•**•.••**•.✰
回覆刪除.*•.¸.•*(¯`♥´¯)♥✰祝親愛的朋友..✰
ღ.•*•✰.*•.¸.•* 'ღ祝你中秋節快樂! ღ✰
•**•.•**•.•**•.•**•.•**•.•*•**•.•**•.✰
(¯`♥´¯)♥*•.•**•.•**•.•**•.•**•.••**•.✰
刪除.*•.¸.•*(¯`♥´¯)♥✰..✰祝 Candy中秋節快樂 ! ✰
ღ.•*•✰.*•.¸.•* ღ 生活愉快 ! 喜樂平安 !ღ✰ <>🏮<>
•**•.•**•.•**•.•**•.•**•.•*•**•.•**•✰
【疊題烏江亭】
回覆刪除(宋.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戰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縱使項羽肯渡江重來,但大勢已去,難與劉邦爭天下矣。
這是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有人認為項羽應該渡江去,東山再起。起碼渡江回去,也可以保住性命,可是項羽就是一個重情義的人,既然八千江東子弟兵,已然全部犧牲了,他感到無顏面再見江東父老,寧可一死以謝之,也不想偏安一隅。這是他至情至聖,令人敬佩的地方。
刪除大勢已去,捲土重來,談何容易?項羽是霸王,怎會受此屈辱?況且,虞姬已死,唯一的精神支柱也失去了。江山,還有何意義?倘虞姬不死,或許項羽仍有求生意志。死,算啥?論心計,項羽怎及劉邦?臉皮不厚,心腸不黑,焉能不敗?
刪除午安 ! 過兄說的對。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