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初訪荔枝角公園


聽說一些電視古裝劇都來過這個公園取景,竟然拍攝出往日皇家園林御花園的氣派,真是大名鼎鼎! 有位網友也很愛來這裡拍攝花木拍得也是多姿多彩。

昨天我終於乘車來到美孚新邨,先向“荔枝角游泳池”的方向進發再向途人問一下路 (免得多走了冤枉路)。首先來到游泳池的門外,見到幾種很熟悉的花卉然後就在左邊進入了“荔枝角公園”的範圍。
 

               (美孚新邨一道圍牆上的裝飾)


 

(荔枝角游泳池屋外的小花圃)



 (很多途人穿越這個公園,向不同的目的地進發。)

(沿途花不多,茶花都已零落,只得三兩朵。)
終於找到一道可觀的風景。
 



(簕杜鵑~三角梅十分茂盛,比傳統杜鵑花還要搶眼。)






别名:垂枝紅千、瓶刷子、多花紅千紅瓶刷




(噴水池左邊的白石橋,和右邊的假石山 都是重點佈置。)


見到公園裡的假山石頭,就想起採自蘇州洞庭山太湖水中的石,
石在水中經過多年湖水的沖刷,形態奇特。越奇特越是難得,價值不菲。(太湖遼闊,有三萬六千頃。船隻要走一天的水路,才能抵達杭州。)

而這些來自太湖的石頭就化作各大園林裡的佈置,像:
蘇州的獅子林、留園,上海的豫園,裡面佈置的石筍、石山都是赫赫有名。看到香港新界的青松觀,和各個公園裡的假石山石筍的裝置,看來和國內園林的如出一轍,充滿古樸和歷史的底蘊。



 



 

( 挽救一棵可能是給颱風吹歪了的樹 )









車輪梅:別名石斑木春花薔薇科英文名稱: Hong_Kong_Hawthorn.是本土的原生植物。
(下)白色的杜鵑花




這花名稱甚多,名為:三角梅、三角花、三梅、九重葛、贺春红、室中花、南美紫茉莉、杜鹃

亦名葉子花因花朵極細小而白周邊圍繞著三片紫色、紅色、粉紅、或粉白色的花苞以資吸引。花苞其薄如紙故又名~紙花




( 這個石山洞砌得很有吳哥窟的感覺,很古樸好看。)
來到見有幾個不是同道而來的南亞模樣的男女,
男的流連洞前及洞內的窗口,沒有離開;兩位女的身穿
印度服裝,都分別拍照好一會,很留戀的樣子。
因為距離太近,範圍太小,不敢這樣唐突地給他們拍照。

 


       
       (上)碧綠的巢蕨

  












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三生花草夢如煙



據說60年代香港人口只有300多萬,當時彌敦道上的戲院區一帶人潮如鯽晚上更感到舉步維艱。
歲月如流水奔馳,社會經過幾許波折動盪,每十年即增加人口大約一百萬如今已達到七百多萬的人口。在2017年的人口統計數字為739.2萬,然後每年都會自動增加5萬人。







自小居於長沙灣和旺角區。後來母親決遷到九龍東,一處原本是一個偌大蓮花塘的“觀塘邨”去。初時我仍然有乘車出去上學,脫離不了舊區的連繫。婚後成了港島人五年後卻遷到新界區,住到如今。


感謝亡母和先君,他們都為了和家人住得較為舒適,毅然決定搬到老遠。只可惜他在結婚20週年之前的一年,大歸先走了。三生花草夢如煙,年年花開燦爛花容依舊其實已經面全新了。



 

(這段日子山茶花開花落今天的花朵已經煥然一新。)
因此重提前幾天寫下來的幾句順口溜: 
花名雖舊已更新,一年一度會紅塵。
衣飾如常君莫笑,歷經朝露與芳辰。
 




 








 (落花委地無人收)
  
我把以上兩朵掉落的紅山茶,撿到葉上來拍照。


以為開到酴糜花事少, 
卻原來還隱現著一朵朵紅色的花蕾。

今天見到白色的花蕾陸續次第登場。

 












 



屋前的杜鵑花也在雨後漸漸減少了。
昨天祇見葉多花少,正好合一句“綠肥紅瘦”。可以見到
屋前的杜鵑花在雨後式微,後勁不繼。

~~~~~~~~~~~~~~

可是在雨天過後,屋前左角的綠叢才煥發生機,成了一片
小花海,它們承先啟後及時來報春。一年一度也歸來。
 
這第二批的杜鵑花,花雖平凡,但也不枉來到世間走一遭,
就留待下次再行亮相,讓它們留個紀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