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9日 星期四

似水流年話筆耕

很久之前有購買看這張《年青人周報本來已經淡忘了,近日在FB上卻見到有一懷舊群組,找出這張周報來分享。

還記得初期有訪問過商台的俞琤原來這報是由商業二台的樂仕主理。內頁有一篇「柴可夫司機手記」,是未出名時黎彼得的專欄。

後來黎彼得許冠傑寫過很多首流行歌曲,二人更合作寫過一首《學生哥》,用詞雖然簡單純樸,但是寓意深長,足以勉勵莘莘學子努力向上,使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風氣,真是功德無量。

 *

當時我在該報投稿寫過兩篇,一篇寫潘度娜,另一篇寫《他的十八歲記述一個患病的人,都獲得刊登。 後來這兩期的報紙都被我壓在箱底

由於這張周報是著重於西洋音樂,和Band友的消息,我的興趣就不多了。而這張周報出版面世的日子 為時也很短。

..................................................................

<< 一個投稿的稀客 >>

在學的時已經嘗試投稿,第一篇是一首白話詩,刊出時很高興剪下來寄了給表妹,反而自己沒有存檔,今天難免覺得有點兒可惜。

我寫稿投寄都是即興的,有感而發就寫,多年來斷斷續續投出給多張報刊,都沒有落空。為報章寫作,主要是淺白易明,表達恰到好處。

針砭時弊不吐不快。那時都是玩票性質,時常轉換筆名,沒有什麼計劃,一年寫幾篇,或者,幾年才寫一篇。見報之後一一存檔,並無什麼驚喜。  

曾經有兩位好友勸我投身寫作行業,我聽了不當一會事, 依然我行我素,偶然才會動筆寫一下。也難得老編不見外,肯接納我這個稀客的稿件。

雖然我曾經讀畢一個明報所辦的《新聞雜誌編輯班但不能辭去正職,所以並沒有入行,依然做一個投稿的稀客。

 .............................................................

<< 眾議樂園 >>

後來有多家報社先後結業,最後在我僥倖得過兩次徵文獎的一家報社,往後投的稿比較多:校園版、小小說、眾議園題材多樣化興致更濃。 秋葉這個筆名在這裡用得最多。當時我已經是一個家庭主婦,寫作主要是為了興趣,稿酬是其次。後來我還義務寫過很多花邊消閒的小品。

 當時《眾議園》公開徵稿這裡不限字數不限題材,原來稿費也不低。 久不久見報的有還未曾出位揚名的黃毓民,他寫的主要為貧民發聲。並有布裕民老師、和簡律師等等。

這張報紙到現在還有出版,當年已有大陸市場和海外美洲版。近十年來我改在電腦網上寫作,已經沒有認真看實體報紙很久了。

           << 塔川秋色 >>

附註:

關於這個筆名,起因是那年在上海的“城隍廟”外和家人遊,順道搜看玉石的小飾物,當時看到一小塊綠葉,牌子寫著「密玉秋葉」。

“葉”也曾經是母親給我起擬的名字之一,我較為喜歡,就買了這方不算貴重的密玉。從此就以“秋葉”作為筆名。 後來穿孔的上方缺了,不能穿戴,從此置於櫳底。

 

   << 中國 塔川秋色 >> 

       (本版所貼 均為網上圖片)

................................................................

<< 往昔報業術語 >> 

在電視未曾興起的年代,過去長時期人們都有賴報章與收音機的廣播以接收外界的訊息。

據知自從中共立國之後上海和廣州的報人雲集香江像百花齊放。

組辦刊物也是一盤生意,有的文化人士寫稿賺取稿費維生稱之為「筆耕」。一支鋼筆,(後來才有原子筆)一疊400格或者500格的原稿紙,就可以寫出鈔票來。有些很勤力同時為多家報章的副刊供稿的作家,生活無憂而且富足。

報社的編輯或者總編輯,手操生殺大權。主要是邀約親友或者知名作家定期送稿有時亦會公開徵稿若見到不依字數要求更是錯字連篇,言論矛盾,隨即投入字紙簍筐裡去,行內稱為「投籃」。

報章的文字每段排列緊密,字數都有限制。而一般稿費不包括標點符號,作者計算字數不能逐張紙去計要逐個字來算。但當中也有捷徑,並不需要逐個字去數算的。

後來的報章採用柯式印刷,不須「黑手黨」的字房工友來排版了。

號稱「黑手黨」的工人員身手敏捷,他們整天站著抓出染有黑墨的鉛粒字樣來排列,才得拿去付印,因此雙手時常都給弄得黑墨墨的。 常常接觸這些鉛粒其實對於他們健康都有不良的影響 !     (寫於521)

 ..................................................................................................................................

....................................................................................................................................

36 則留言:

  1. 我相信目下的年青人,對筆耕這兩個字會有點陌生。以往有不少報章歡迎讀者投稿,我也曾投稿港台節目,因為貪圖那三十元的稿費。當自己的文章在大氣電波中讀出的時候,那種感覺有點飄飄然,故我深深感受到你的稿件被刋出時,你那份滿足感實在難以形容。

    回覆刪除
    回覆
    1. 過去寫稿通常都是用原稿紙,有400格和500格兩種。
      因為報章排版緊密,每一段都會限制字數,要求一百字、五百字、或者一千字等等。 除非是著名作家,否則標點不會計算在內,所以自已要計算字數,當中也有快捷的方法,不用逐個字去數。但必須逐個字去寫,稱之為「筆耕」。
      *
      我寫作主要是為了發表意見,絕大多數都是用筆名,獲得見報當然開心,但並無什麼特別興奮。縱使有一篇是用真實姓名發表的,也覺得不外如是吧了。

      刪除
  2. 投稿不會落空,相信秋葉的文筆很好,我也自小喜歡寫作,不過投稿去些什麼出版社或報社就不太多,現在的報紙行業有點萎縮,有些報紙更是廣告版,沒有內容可看......

    我的日常寫作除了現在網誌內,因為在網誌寫東西很隨意,有時營造一種生活上的輕鬆,就用日常口語化的廣東詞來寫,也是看環境來定...至於正正經經的寫作,反而多了在日常寫意見信,反映信及投訴信,通常遇有問題才會寫,多數都會得到回應而改善!!!!

    回覆刪除
    回覆
    1. 投稿不會落空,主要是切合主題和需要,如果是有關時事新聞的,切中時弊就是了。文筆無需花巧,要在限定字數之中能夠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稿,才是重要。
      報章方面的編輯有絕對的刪改權,但他不會大刀闊斧去為你刪改,不對徑就會「投籃」算數。
      *
      懂得上網寫作的大多數都是有文化的人士,網誌是用以消閒,有時用日常口語顯得親切感,但不宜濫用粗口(或借音字)來販賣色情,這其實是觸犯了網上規則。
      森兄能夠善用文字去為生活作出改善,這樣便發揮了文字上的最大功用了。

      刪除
    2. 講得啱,若能善用一手好的文筆,都能發揮它的用處......

      刪除
    3. 森兄能夠發揮中文的優良本質,用以應用於生活上,這是享用了我國文字的好處。可惜~
      文字經過了一段漫長的嚴肅時代,在後期英屬的香港,它已經蛻變成為一個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以嘻笑怒罵的姿態出現,日常的形容詞,只剩下「屎」這個字,說某人的表現不佳,就說:「他的戲很屎 ! 」一般人的思路和文筆像跌進溝渠。
      電視台的編劇,故意提倡一些像廣東粗口似的英文句子,有意使它廣泛地應用,潛移默化把中文撇除,以提高英語的地位,也提高粗言穢語的地位。他們以為是很好玩的。

      刪除
    4. 秋葉有些看法,我也認同,之不過隨著時代改變,的確有很多中文的應用上也有改變,否則我們的中文就停留在文言文時代了,所謂的"知乎者也"...

      文字最大的作用是跟人溝通,或者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溝通方法,只要不是太過離譜也得接受......反而我認為近多年,玩食字成為潮流,尤其電視台,對中文字了解的觀眾們會知道是玩食字,但有些小朋友以為食字是正字...久而久之就寫錯字!!!

      只不過我們根深柢固認為學好英文很重要,間接忽略了中文,其實中文也應該受到重視,所謂自己本地的語言嘛!!所以現在新一代中文英文都是麻麻地,正所謂的兩頭不到岸,現在大熱的移民潮,當中都有些人的移居目的就是想自己小朋友在一個講英語的環境成長和學習,有時也不會怪責他們,英語好等如將來搵工作也較著數!!也沒法子,個世界就是如此現實...當然也知道有人為一種民族精神,堅持所有東西也要用中文,可是有這種情操的人不多...

      都希望有良好中文根底的朋友,可以多親身教導好自己的子孫們,讓新一代喜歡學習中文,相信秋葉必會做到!!!!

      刪除
    5. 森少畢竟年青,所以忘記了曾經有個“五四運動”,從此打倒了文言文,也提倡了白話文,直到如今。那麼多年來,已經沒有幾多個人知道文言文了,你大可放心。
      *
      近數十年來,電視台影響了整個社會的風氣,他們玩食字的玩意,的確是會引起小朋友的錯覺,以為那個就是正字,這一個誤導是值得擔心的,你說得沒錯。
      *
      兩文三語都很重要,那不但是謀生的本領,也是個人與外界人士溝通的重要手段。可是在這裡精通英語的人不多,求其說來當有型的人比較多。由於這些人士也不重視中文,真是兩頭不到岸。
      可是近日看了不少移民人士的實況,一般說為了子女的教育,使子女學好英文才選擇移民。
      可是當中有一家長,被他一個上了中學的女兒回敬了一番道理,她說:“你整天要我讀好書,在這裡讀好了書有用嗎 ? 你的學歷很好,但在這裡做的工作職位卻比在香港低很多。這裡求職的競爭很大,就算將來我的成績很好,也未必找到很好的工作呀。” 由於女兒這一番說話,這一家人決定回流香港。

      刪除
    6. 香港當了百多年的殖民地,民風和地位都比較特殊~崇洋,但是精通英文英語的人不多;很多人不重視中文,因此普遍中文也是一般般。
      回歸之後多了人學習“普通話”,政府提倡學好兩文三語。這些的確是傍身的好本領。尤其是身在外國,懂得美式英語才可以與西人溝通。其實香港的課室英語~標準倫敦音在外國早已經是OUT了,美式英語才是通用的語言。
      曾經有一位半唐番的女孩子告訴我,她在外國讀法文,那位外國老師與中國學生說普通話,若是華人學生不懂說,他會
      一臉鄙視 !
      我當然希望自己的下一代 都學好兩文三語,我會負責提醒督促。但要知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作馬牛。」

      刪除
    7. 只要在殖民地的香港生活了很多年,都免不了在說話中英夾雜,阿公阿婆也是這樣。我並不是一個只顧排斥外來語的人,只是看見一些人太過排斥中文,硬生生要把英文奉為至尊,把中文當作地上的坭砂。明明可以用一個大家都熟識的中文詞語來表達,卻用了一個長篇累贅的英文字來說。

      刪除
    8. 可能真的有些事情要來個改變,因為世上很少東西是不變的,時代變遷,很多舊有的都可能會改變,只視乎變多與變少...甚至英文的代表性字典,都忘記是否牛津字典,有些新詞彙也年年更新,一來可以話是與時代並進,二來始終新的詞彙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不能一成不變!!!

      那個移到外地的女孩的一番話是實話,老豆也當反省...有時不能不佩服外國人,他們在很多事上都要做到令你艷羨,令你趨之若鶩,世界也要向你洗腦,做到很多人都厭棄自己文化,自己地方...不要講香港的戀殖,就算民族意識重的日本,也同樣崇洋...學生唔識外語要受到老師鄙視,成咩世界~~~~~

      係呀,有時同事們大家都是中國人,但電郵通訊都要用英文,真係幾多餘......哈哈

      刪除
    9. 在多年前也聽聞英文字典是不斷加入新興的字彙,有說:連「秋官效應」這句中文也收入英文字典之中了。
      舍下也有多本中英文字典,雖然它們亦名為「啞老師」,但是每個字都有注音的,只要照著拼音,就能讀到。可能森兄學的是「國際音標」吧 ?
      *
      字典只是字典,它不包括流行的口頭語。
      原來各地的人們都很重視「同聲同氣」,就像廣州人說的粵語,和香港人說的粵語就有些不同,外省話就更容易聽出分別。
      一句社交英語的重音在哪裡,因而發出的語氣就不同,其中或相反的含意。所以實踐比紙上談兵的難度高得多。
      *
      美式英語把响音都都懶得分清,只用一個音代表算數,這樣聽起來便大大不同了,再加上習慣了說的「連音」法,有些港人就會覺得~頭都大了。

      刪除
    10. 更正:其中或 “有” 相反的含意。

      刪除
    11. 語言文字,無非溝通傳意,不用太執著。溝通,得看對象,市井之徒的交談,自不免鄙俗;文人雅士間的對話,自是文謅謅,咬文嚼字。我的原則只一條,不夾中夾英,很礙耳。至於英語,管它英式美式,能溝通便可以了。外國人很包容的,總是讚你的英語說得「好」,氹得您很開心!無需「精通」英語,但懂一些仍是必須的。

      刪除
    12. 過客先生竟然保持~不中英夾雜來說話,真是難得 ! 一般喜歡中英夾雜的人,多少有著藉此炫耀一下的意思。
      以前的人總會說:「真想不起那中文應該怎麼說 ? 」因此才說起一個英文字來,也不失謙遜。
      這一招被很多人挪用了,後來的人更加省了去,故意中英夾雜,以顯示自家洋化,有學識 ! 要是肯下苦功精通外語,那真不賴 ! 否則只有 “ Long time no see” 搭夠!真搞笑,華人的自訂英語,洋人陪著玩,竟然把這個“似通非通”的中式英語收進新編的字典裡!

      刪除
    13. 去年追蹤過幾輯youtube,見一對在美國居住了幾年的年青男女,雙雙開life報導他們在美國的生活。
      在疫情中他們掙扎求全,細訴如何受到歧視,並奇怪洋人說的英語竟然不一樣,感到難以融合,終於進入機場,回歸香港來。

      刪除
  3. 原來秋葉係咁來的, 有意思! 秋葉姐文筆真係了得! 勁呀!
    看到俞琤、黎彼得這些名字, 代表一個時代終結了!
    網絡資訊發達了, 好多人轉做youtuber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Maymay欣賞我的筆名 ! 寫作不過是我一種興趣吧了,真的沒有什麼了不起。 今次因為看到FB上有人翻出這一張週報來緬懷,才引起我回顧一番吧了。
      他們輝煌的年代雖然終結,但在youtube上也看到訪問他們的動態。確有不少的藝人轉戰在youtube 出鏡了。

      刪除
  4. 黎彼得作啲歌曲通俗而好聽,難怪流行一時!

    回覆刪除
    回覆
    1. 黎彼得初時與Sam Hui合作了七年,由《半斤八兩》專輯〔1976〕開始,至《難忘你•紙船》專輯(1982)終止。
      後來他為譚詠麟寫:《天邊一隻雁》(1981)、《愛人女神》(1982)。
      1984年為張國榮寫的《Monica》;
      1986年為梅艷芳寫:《將冰山劈開》。都是風行一時的歌曲。

      刪除
  5. 老安當年在港英政府本有一份前途不錯的工, 只因一好同學極力游說商界更海濶天空, 於是以低於公務員薪水下海,到了一位當年最暢銷的周刊老總開的今天叫做工作室的公司工作, 等於今天的什麼傳媒顧問公司, 工作範圍極廣,在港府工作時也曾加入當年甚為流行的"文社"學舞文弄墨, 於是乎半腳入了新聞界,做了一陣子"槍手",甚至替老行尊在報章寫旅遊介紹, 閉門做車, 又介紹電影, 也接觸當年的名作家, 最後師傅叫我入他受僱的另一份報章做見習編輯, 當年報界的人工是非常低的, 所以各報的老板都不計較記或編同時兼幾份職的,後來因同時找到真正的商業機構, 衡量過, 都是"正途"較好,係新聞及傳播界掹番隻腳出來。

    回覆刪除
    回覆
    1. 難得聆聽到安兄多年的工作經歷,連同過去看到所透露的加起來,真是身經百戰。閣下當年放棄了一個鐵飯碗,轉職新聞及傳播界,當得「槍手」的人士,當然是一個公認良好的寫手。最後棄文投入商界,可能利益更為豐厚。
      *
      在我卻沒有什麼人脈關係,只是讀畢金庸報刊當年所辦的「雜誌新聞編輯班」,但當時我不能辭去正職,沒有藉此入行,只是仍然在眼見不平時,間中寫文投稿吧了。

      刪除
  6. 秋葉姐是文化人,從以往你的博文也看得出一二。
    我讀中學時喜歡買香港大學的學生報「學苑」看,感覺上自己也高檔了些﹝哈哈!自我感覺良好。﹞曾經參加過他們舉辦的「青年交學獎」,越級挑戰,結果當然未能入圍,但總算是給自己一些鍛鍊的機會。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承蒙看得起,秋只算是半個文化人,數十年來,有時寫很多,有時停下來,都是斷斷續續,不在其位。
      所謂人望高處,和平兄越級挑戰是好事 ! 敢於挑戰藉此鍛鍊,是一種難得的經驗。

      刪除
  7. 有位博友留言:「筆耕」這兩個字,對於目下的年青人,會有點陌生。因此我在今篇的末尾,加寫了一段「往昔報業術語」,以補不足。敬希垂注 !

    回覆刪除
  8. 本篇寫作匆匆,未盡其意。今天一覺醒來,決定把這段寫作的經歷聚焦起來,作為一個紀錄,盡量反映那一個報章風行年代的特色。

    回覆刪除
  9. 甚為欽佩!秋姨是資深文化人了,投稿幾乎不落空,顯然文筆好、行文簡潔、言之有物,才入得不同編輯的眼。老牛也曾因為不吐不快而執筆為文,但只有極少數刊出,多數是被「投」到廢紙「籃」。倒是畫時事漫畫被某大報採主留意,約為專欄作者,不知不覺經營了二十幾年。

    回覆刪除
    回覆
    1. 牛兄客氣了 ! 往日我寫稿像閒雲野鶴似的,只能算是半個文化人吧了,可能你比我更為資深。閣下畫的時事漫畫針砭時弊,立論正確,才會被某大報採主留意,約為專欄作者。牛兄經營了二十幾年,也是一段漫長的日子,每天定時供稿,也是一個耐力的考驗。
      *
      想當年我的稿件有次被放在社論版,另外我亦有為一個專為讀者排解問題的欄目執筆,可是,我不懂得珍惜這些機會,沒有把時間常常多放在寫作上。

      刪除
    2. 寫國際大事非我的專長,那時我只寫及民生。自從14年至19年,見到那些港青高高舉起美英的旗幟,另外卻有青少年去戮力踐踏五星紅旗,或放火燒之 ! 令我十分憤慨,才留意起國際關係來。

      刪除
    3. 一幅漫畫簡明直接,更勝千言萬語。

      刪除
    4. 以前的報章都時興刊登漫畫,甚至有整版都是漫畫的,很吸引人看。

      刪除
  10. 謝謝分享! 你這篇我看了非常有感覺, 因小時已有聽二台的廣播,
    偶然參加一些有獎問答, 樂士係主持之一, 在旺角有辦工室,
    也去過造訪, 當時只覺樂士個子不高, 但個面好大, 國字面,
    對我們一班小朋友好和藹可親, 後因功課忙再冇接觸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Candy, 當年你真是一個很聰明的小朋友啊 ! 聽聽電台就拿到獎品了。原來樂士有一個辦公室在旺角,他的聲音也不錯,可是我沒有見過他的面,對他的照片也有些模糊了。
      凡是做得播音員的,聲音當然是動聽,好像俞琤、陳任、歐瑞強的聲音也各有特色。

      刪除
    2. 「活字印刷」那幅圖,是取自多年前你的網誌上。謝謝你的提供。

      刪除
  11. 我對此報章無乜印象,但由於工作關係,可以在工作情去聽電台,近年港台改革後,清除了淤血,再聽番梁繼璋的節目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張周報的出版,好像維持不到很久,可能樂迷們志在聽歌,或是打band, 沒有看報章的習慣。
      港台不再是作反電台,那就好了。梁繼璋的給兒子書,很有哲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