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台北之旅 (九) 八里左岸。十三行



八里左岸的《十三行博物館》 (網上圖片)

 ~~~~~~~~~~~~~~~~~~~~~~~~~~~~~~~

去年84跟隨家人來到淡水八里海岸,吃過東西之後,乘船去八里左岸去參《十三行博物館》。之前我完全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只是跟從行進而已。

 ~~~~~~~~~~~~~~~~~~~~~~~~~~~~~~~~~~~~~~~

十三行遺址,是臺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今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

遺址發現及挖掘過程簡介:
(網上資料)

1955年秋天,中華民國空軍的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八里鄉觀音山上空時,突然發現飛機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是發現了鐵渣,所以才會影響到羅盤的運作。
1957年,潘克永找上了在國立臺灣大學任教的地質學林朝棨,會同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黃瀛東到八里鄉頂罟村現地勘查,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土法煉鐵的遺跡。由於遺址所在地、時臺北縣八里鄉(今新北市八里區)頂罟村有個別名叫「十三行村」,於是以該名稱將此考古遺址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臺灣史前時期的前鐵器時代,是目前臺灣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縣立(今為新北市市立)考古博物館。



 (當地的原住先民


原住先民~~凱達格蘭族 (拍攝自該館之展覽圖片)

~~~~~~~~~~~~~~~~~~~~~~~~~~~~~~~~~~~
八里污水處理廠

1988年,考古學家臧振華和劉益昌,由於對臺灣平埔族和早期漢文化之間之接觸這個研究議題感到興趣,而決定選擇十三行遺址進行考古挖掘,卻意外引爆了一場文化保存和工程建設的衝突事件。
原來,十三行遺址已被前臺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畫定為「八里污水處理廠」用地,即將動工。


(可惜污水處理廠忙於動工,破壞了九分之八的遺址。要不如此,今天可以見到更多的先民遺物。)



上面是現在八里污水處理廠,這裡的地下
就是以前的十三行遺址。

 (秋葉 均拍攝於201684日)

~~~~~~~~~~~~~~~~~~~~~~~~~~~~~~~~~~~~~~~~~~
經過文化及學術團體兩年多的抗爭,1991年,十三行遺址被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保存範圍長約144公尺、寬約22公尺、總面積為3,161.9平方公尺,但事實上保留的部份只佔整個遺址的九分之一左右,其餘大部分的遺址都在興建污水處理廠時所破壞。

1995年,中央各部會決議在污水處理廠旁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
1998年,該館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同時也開始博物館的興建工程,2003年,博物館正式完工並開館。


十三行文化屬於北臺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從2,300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才結束,是臺灣史前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十三行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無刃器。




 凹石是用來敲打工具,如圖上右方所示。

手握著的是尖銳的鐵器,可見得在一千多年前當地的村民
已經懂得開採鐵礦,並冶煉鐵噐。





     
 (玻璃器皿裝著的是鐵砂)





 砥石是用來磨製工具或裝飾品。



                                                               網墜(砝碼型)






(中)青銅刀柄



鎏金銅碗


 
銅鈴鐺

  玻璃環



 金器



上:石灰岩珠  下:玻璃珠



珠串



 考古學家推測:這些珠飾、青銅器與銅錢等物品,
可能是當地人與外來人交換回來的。

至於十三行人用來交易的物件,極可能是
打獵得來的鹿皮。




人面陶罐 這個發現被視為~鎮館之寶。



這個陶罐的設計非常之有特色,十分罕見。



  陶罐與陶缽





 陶罐




 台灣各個地方不同文化特色的陶罐製品



( 從十三行博物館外望,對面可能就是著名的觀音山。)

~~~~~~~~~~~~~~~~~~~~~~~~~~~~~~`

(秋葉按語)

這些千多年前的村民遺物,雖然不太貴重,但是年代久遠,遺物讓後世的人了解到~當時先民生活的概況和成就,卻是有著不平凡的意義。

尤其是發現到這麼一個式樣特別的陶罐,雖然有破損,

但是完全呈現出~當地先民既豐富而又充滿純真的創作力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