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看懷舊堂主的網誌,見到介紹以前曾在廣州中山大學講學的陳寅恪教授,事蹟實在十分感人。
也因為個人往日已故的汪廣漢老師也是現稱為「國立中山大學」的學子,因此特別情商堂主借出照片和他的文章一用,謹節錄數節來自懷舊香港的文章。志在悼念先師和先賢。
(陳寅恪的父親是陳立三,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因為在洋務運動中卻突然開風氣之先。父子倆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朝廷革職,才返回江西老家。
父親陳三立不要孩子應科考、求功名。
在陳寅恪13歲時和哥哥就被送去了日本。)
父親陳三立不要孩子應科考、求功名。
在陳寅恪13歲時和哥哥就被送去了日本。)
~~~.~~~
「陳寅恪一輩子以家族為榮,唸唸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終生背負家、國使命。
他輾轉遊學13年,從德國到瑞士、後又去法國、美國,最後再回到德國。
他學了梵文、巴利文、希伯萊文等22種語言。
陳寅恪求學不求學分。
「陳寅恪說:「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他一心向西學,但沒想到的是,他從西方帶回來的竟是東方學。」
他輾轉遊學13年,從德國到瑞士、後又去法國、美國,最後再回到德國。
他學了梵文、巴利文、希伯萊文等22種語言。
陳寅恪求學不求學分。
「陳寅恪說:「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他一心向西學,但沒想到的是,他從西方帶回來的竟是東方學。」
「陳寅恪發現,在世界學術中,中國文化的地位很高,跟當時中國的地位低下。陳寅恪國學根底深厚,又接受過嚴格的西學訓練,但他從不滿足。
僅梵文一項,就先後學了10年。」
進士牌坊
大學的舊建築
「當時中國學術正逐漸跟國際學界「接軌」,在清華包括他的同事梁啟超、王國維鼎力支援下,陳寅恪為中國學術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對不同民族語文與歷史的比較研究。」
對不同民族語文與歷史的比較研究。」
1944年12月12日,陳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後一稿《元白詩箋證稿》基本完成了。
但就在這天早上,陳寅恪起床後痛苦地發現,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半年後,二戰結束,依然記得他的牛津大學,請他赴倫敦治療眼疾。
然而數月奔波,他的雙目還是沒能看見光明。
在抗戰如此嚴酷的境遇裡,陳寅恪頑強地為後世留下了他對中國唐代歷史的系統研究。
他在大災難面前,恪守着一個民族的史學傳統:
「國可以亡,史不可斷,只要還有人在書寫她的歷史,這個民族的文化就綿延不絕。」
但就在這天早上,陳寅恪起床後痛苦地發現,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半年後,二戰結束,依然記得他的牛津大學,請他赴倫敦治療眼疾。
然而數月奔波,他的雙目還是沒能看見光明。
在抗戰如此嚴酷的境遇裡,陳寅恪頑強地為後世留下了他對中國唐代歷史的系統研究。
他在大災難面前,恪守着一個民族的史學傳統:
「國可以亡,史不可斷,只要還有人在書寫她的歷史,這個民族的文化就綿延不絕。」
是年秋,陳寅恪再度返回昆明,時有《己卯秋發香港重返昆明有作》詩云:
「暫歸匆別意如何,三月昏昏似夢過。
殘賸河山行旅倦,亂離骨肉病愁多。
狐狸埋搰摧亡國,雞犬飛昇送逝波。
人事已窮天更遠,只餘未死一悲歌。」
「暫歸匆別意如何,三月昏昏似夢過。
殘賸河山行旅倦,亂離骨肉病愁多。
狐狸埋搰摧亡國,雞犬飛昇送逝波。
人事已窮天更遠,只餘未死一悲歌。」
甲午廣州中秋
不邀明月不清遊 病鎖高樓似小舟
北照嬋娟頻怯影 南飛烏鵲又驚秋
掩簾窗牖無光入 說餅年時有淚流
莫更團圓問今夕 早將身世付悠悠
~~~.~~~
↑1969年10月7日,79歲的陳寅恪在廣州中山大學去世。臨終前,他的眼角不斷流淚,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他被稱為「教授的教授」,他所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為中國一代學者的人格理想。
(特此銘謝懷舊堂主的網誌)
(再讀陳寅恪教授生平事跡,記述他在日治時期,與家人在香港度著艱難歲月,亦不肯屈就在日軍之下。最終與家人回到廣州的中山大學,寄寓在南方的黌宮講學,亦在此終其一生。)
陳教授在逝世前,就在1969年10月文化大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期間。 可以理解到他在逝世時,何以只管流淚無言!
<實在令人感慨良多,乃班門弄斧,以順口溜記之。>
*************
家國千秋萬劫灰 詩人學者共徘徊
患難鴛侶同一穴 文壇翹楚競寒梅
患難鴛侶同一穴 文壇翹楚競寒梅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