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有購買看這張《年青人周報》,本來已經淡忘了,近日在FB上卻見到有一懷舊群組,找出這張周報來分享。
還記得初期有訪問過商台的俞琤,原來這報是由商業二台的樂仕主理。內頁有一篇「柴可夫司機手記」,是未曾出名時黎彼得的專欄。
後來黎彼得為許冠傑寫過很多首流行歌曲,二人更合作寫過一首《學生哥》,用詞雖然簡單純樸,但是寓意深長,足以勉勵莘莘學子努力向上,使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風氣,真是功德無量。
*
當時我在該報投稿寫過兩篇,一篇寫“潘度娜”,另一篇寫《他的十八歲》,記述一個患病的人,都獲得刊登。 後來這兩期的報紙都被我壓在箱底了。
由於這張周報是著重於西洋音樂,和Band友的消息,我的興趣就不多了。而這張周報出版面世的日子 為時也很短。
..................................................................
<< 一個投稿的稀客 >>
在學的時候已經嘗試投稿,第一篇是一首白話詩,刊出時很高興,曾經剪下來寄了給表妹,反而自己沒有存檔,今天難免覺得有點兒可惜。
我寫稿投寄都是即興的,有感而發就寫,多年來斷斷續續投出給多張報刊,都沒有落空。為報章寫作,主要是淺白易明,表達恰到好處。
針砭時弊不吐不快。那時都是玩票性質,時常轉換筆名,沒有什麼計劃,一年寫幾篇,或者,幾年才寫一篇。見報之後一一存檔,並無什麼驚喜。
曾經有兩位好友勸我投身寫作行業,我聽了不當一會事, 依然我行我素,偶然才會動筆寫一下。也難得老編不見外,肯接納我這個稀客的稿件。
雖然我曾經讀畢一個明報所辦的《新聞雜誌編輯班》,但不能辭去正職,所以並沒有入行,依然做一個投稿的稀客。
.............................................................
<< 眾議樂園 >>
後來有多家報社先後結業,最後在我僥倖得過兩次徵文獎的一家報社,往後投去的稿比較多:校園版、小小說、眾議園…等,題材多樣化興致更濃。 秋葉這個筆名,在這裡用得最多。當時我已經是一個家庭主婦,寫作主要是為了興趣,稿酬是其次。後來我還義務寫過很多花邊消閒的小品。
當時《眾議園》公開徵稿,這裡不限字數不限題材,原來稿費也不低。 久不久見報的有:還未曾出位揚名的黃毓民,他寫的主要為貧民發聲。並有布裕民老師、和簡律師等等。
這張報紙到現在還有出版,當年已有大陸市場和海外美洲版。近十年來我改在電腦網上寫作,已經沒有認真看實體報紙很久了。
<< 塔川秋色 >>
附註:
關於這個筆名,起因是那年在上海的“城隍廟”外,和家人遊逛,順道搜看玉石的小飾物,當時看到一小塊綠葉,牌子寫著「密玉秋葉」。
“葉”也曾經是母親給我起擬的名字之一,我較為喜歡,就買了這方不算貴重的密玉。從此就以“秋葉”作為筆名。 後來穿孔的上方缺了,不能穿戴,從此置於櫳底。
<< 中國 塔川秋色 >>
(本版所貼 均為網上圖片)
................................................................
<< 往昔報業術語 >>
在電視未曾興起的年代,過去長時期人們都有賴報章與收音機的廣播,以接收外界的訊息。
據知自從中共立國之後,上海和廣州的報人雲集香江,像百花齊放。
組辦刊物也是一盤生意,有的文化人士寫稿賺取稿費維生,稱之為「筆耕」。一支鋼筆,(後來才有原子筆);一疊400格或者500格的原稿紙,就可以寫出鈔票來。有些很勤力同時為多家報章的副刊供稿的作家,生活無憂而且富足。
報社的編輯或者總編輯,手操生殺大權。主要是邀約親友或者知名作家定期送稿;有時亦會公開徵稿,若見到不依字數要求,更是錯字連篇,言論矛盾,隨即投入字紙簍筐裡去,行內稱為「投籃」。
報章的文字每段排列緊密,字數都有限制。而一般稿費不包括標點符號,作者計算字數不能逐張紙去計,要逐個字來算。但當中也有捷徑,並不需要逐個字去數算的。
後來的報章採用柯式印刷,不須要「黑手黨」的字房工友來排版了。
號稱「黑手黨」的工作人員身手敏捷,他們整天站著抓出染有黑墨的鉛粒字樣來排列,才得拿去付印,因此雙手時常都給弄得黑墨墨的。 常常接觸這些鉛粒,其實對於他們健康都有不良的影響 ! (寫於5月21日)
..................................................................................................................................
....................................................................................................................................